专家访谈|崔愷院士:着眼未来,用设计提升绿色建筑品质
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国际社会作出“力争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”的庄严承诺。国际绿色建筑联盟邀请专家咨询委员专家,围绕“碳减排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发展”主题,从不同角度开展专家访谈,以期为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、绿色发展提供更多的决策参考。
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、总建筑师
国际绿色建筑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
崔愷院士长期致力于建筑创作及学术研究,主持国家和地方重要建筑设计130余项,获得国内外重要设计奖项100余项。曾获“全国优秀科技工程者”“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”“法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”“梁思成建筑奖”等荣誉。倡导并推动中国建筑本土创作与研究,提出“本土设计”创作理论,出版了《本土设计》等多部著作,一直在探索中国本土建筑的创新之路。
2009年,我在总结自己作品的基础上提出了“本土设计”的思想,这一思想源于我对自己设计创作构思和脉络的总结梳理,其核心要素是强调建筑跟“土地”的关系。
建筑依“土地”而生,但在设计过程中,很多设计师并不太关注“土地”的特质,而是按照自己的设计喜好或者业主的追求开展设计。我的很多作品都是从阅读“土地”、理解“土地”开始的,从自然环境、气候特点、地形地貌、建筑承载的文化内涵到当地风土人情等元素,对我的设计有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。所以,在我看来,“本土设计”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,是理性的、客观的、有我自身特色的创作方法。
实际上,“本土设计”就是本土的当下生活。建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用,都要关注使用者的需求。有些时候我们直接面对使用者,更多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可能是建设者或决策者,我们在进行每一次设计时都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,即“这样的一个建筑应该怎么使用,怎么更好的使用”。这是一个特别有趣的视角,因为今天的使用跟过往的使用是不一样的,当下人们的审美、生活方式跟历史上也是不一样的,所以不需要去模仿历史上经典建筑的外表及空间,而更应该思考今天的生活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,这一建筑对今天以及对未来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启发,这些特别重要。
2020年9月份,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国际承诺,中国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达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,这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承诺,也是人类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生存问题,在建筑界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。
“本土设计”的内涵其一就与气候相关。要想让建筑减少能耗,就要顺应气候的特点,用设计的方法去巧妙地降低能耗,而不完全仅仅依赖于设备设施的性能。近几年,一批建筑师参与了国家“十三五”的绿色建筑课题,重点研究绿色建筑的设计方法。最近,我根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课题的要求,参与了有关光伏和建筑一体化的课题研究,这类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,指明了碳减排在本质上的一种可能性。
传统技术构建下的建筑,无论从建造或是使用都要依赖于能源消耗。未来,随着各类技术水平的提高,建筑能不能变成产能建筑?通过建筑本身材料、屋顶界面等,通过吸收太阳能转化成光与热,既有温度的控制,又有光线的导入,用这种方法去减少能源消耗,是有可能的。今天的科学技术也已经指出了可能性,光伏设备的转换效率在不断地提高,建筑师要主动考虑如何把光伏建筑的美学进行提升。我觉得在过往的几十年里,很多的结构工程师、设备工程师都在研究绿色建筑,设备设施越来越先进,但是没有能跟建筑师很好地合作,所以造成了绿色建筑看上去像技术的堆砌,而不是整合的建筑作品。就当下而言,建筑从空间设计到造型设计,都应当做到顺应气候特点,同时设备设施要能成为建筑的新型材料、新型美学的一部分。希望将来的绿色建筑、光伏建筑越来越美,这也是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和不同行业、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们,一起共同努力的方向。
江宁园博园·未来花园
(效果图)
“未来花园”基地原是水泥厂矿区的遗址,崔愷院士团队充分利用遗留的巨型矿坑、裸露的崖壁等场地现状和“本土”特征,坚持“生态、绿色、可续”的思想,尊重环境,修复与建设并重,对崖壁消险加固,对矿坑环境再造,巧妙利用遗址空间,设计了水下植物园、崖壁剧院、矿坑酒店等建筑,充分利用新技术、新建构、新材料,打造了新空间、新景观、新体验,从挖山到补绿,让绿色重回山野。
首都博物馆
首都博物馆新馆位于北京长安街,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。设计以“绿色首博、科技首博、人文首博”为目标,强调“本土设计”思想,在建筑布局、形体控制和空间营造等方面注重与周边环境、建筑、街道的关系,在技术设备选择和材料选用上提升了科技含量,获得了良好的使用功能和独特的空间体验。
拉萨火车站
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南部柳吾新区。设计力求与自然环境和西藏民族文化协调。在功能上,强调以人流为主的客运流程,综合考虑流线关系,保证旅客流线畅通,各项活动区域及设施布置相互匹配,建筑具有满足旅游服务和医疗服务的独特功能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非大使馆
中国驻南非大使馆位于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近郊。设计思路契合外交事务的风格,既在异域体现中国气质,又尊重当地文化,与周边环境和谐相处。建筑布局庄重大气,流线清晰,由南至北依次是入口前庭、迎宾厅、休息平台、水院的空间序列。轴线两侧,建筑围合而成各具主题的庭院空间,空间灵动巧妙。保留了基地内原生树木等本地植物,留下了场地记忆。
2017年,国际绿色建筑联盟在中国南京成立。作为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,推进全球绿色建筑发展的国际性交流合作创新平台,联盟以开放包容、交流互鉴、合作共赢为原则,致力于实现绿色建筑理念融通、技术联通、标准相通、人才互通,为建设清洁美丽宜居的绿色地球贡献江苏智慧与力量。
联盟秘书处设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。欢迎致力于绿色建筑规划、建设、设计、施工、研发、材料等领域的境内外高等院所、科研机构、企事业单位和相关组织加入。
策划 | 刘永刚 张 赟
拟稿 | 缪佳林
校对 | 王登云 赵慧媛
审核 | 刘永刚 张 赟
发布 | 缪佳林